关于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4 06:50:58   浏览:855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 中国


关于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报


(签订日期1973年11月14日)
  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艾·基辛格博士于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日至十一月十四日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陪同他的有罗伯特·英格索尔、罗伯特·麦克洛斯基、恒安石、温斯顿·洛德、安士德、乔纳森·豪和理查德·索洛蒙。
  毛泽东主席接见了基辛格国务卿。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范围广泛的有远见的交谈。基辛格国务卿转达了尼克松总统的问候,毛泽东主席向总统表示问候。
  基辛格国务卿及其一行同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乔冠华副外长、王海容部长助理、林平司长、彭华司长、钱大镛、丁原洪等进行了坦率的、认真的会谈。
  双方官员就共同关心的双边问题举行了对口会谈,取得了良好进展。
  双方回顾了一九七三年二月基辛格博士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国际事态的发展。他们注意到国际关系正处于激烈变动的时期。他们重申信守上海公报中确定的各项原则,并重申应在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他们特别重申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或世界的任何其他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双方一致认为,在目前情况下特别重要的是,在具有权威的级别上保持经常接触,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并在不代表第三方谈判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磋商。
  双方回顾了一九七三年期间双边关系的进展。美国方面重申,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国方面再次表示,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只有在确认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双方满意地注意到,在北京和华盛顿的联络处正在顺利地行使其职能。双方商定,应该继续扩大联络处的工作范围。
  各项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双方研究了扩大两国交流的问题,并商定了明年的若干新交流项目。
  在过去一年里,两国贸易有了迅速发展。双方认为,采取措施为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贸易创造条件,是符合两国利益的。
  双方表示将在上海公报的基础上为促进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而继续努力。
  基辛格国务卿及其一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给予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山东省济宁市人大常委会


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2002年6月27日济宁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 2008年4月29日济宁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规范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务委员会)依法有效地行使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职权,保证宪法、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决定的遵守和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重大事项,是指宪法、法律赋予常务委员会的事项;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事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迫切需要解决的事项;市委建议提出的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并由常务委员会决定的事项。
第三条 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本行政区域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行使职权,严格依法办事。
第四条 下列重大事项,应当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一)为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遵守和执行所采取的重大措施;
(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重大变更及调整方案;
(三)市级决算、市级预算的调整、市级预算支出超过原批准预算的重大变更;
(四)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和规划的调整;
(五)开展依法治市的规划和法制宣传教育的规划;
(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七)人口与计划生育、土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大措施;
(八)确定或者变更本市的重大庆典节日和市树、市花、市标等;
(九)与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关系;
(十)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
(十一)撤销市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规章、决定和命令;
(十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检察委员会多数人的意见而报请决定的事项;
(十三)授予或撤销地方荣誉称号;
(十四)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行逮捕或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事项;
(十五)根据市委重大决策部署,需要由常务委员会依法作出相应决议、决定的事项;
(十六)市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常务委员会审议决定的事项;
(十七)法律、法规规定由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其他事项。
(十八)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提请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五条 下列重大事项,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常务委员会审议后可以提出审议意见,也可以作出决议、决定:
(一)贯彻实施法律、法规和执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
(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
(三)市级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
(四)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
(五)市级预算外资金决算以及使用管理情况;
(六)涉及全局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及其重大措施;
(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及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大措施;
(八)市级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基金或者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
(九)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资源保护有重要影响的重大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情况。以市财政性资金投资或者偿还的公益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情况;
(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重要江河湖库的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
(十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
(十二)对外开放工作情况;
(十三)农业与农村发展、农民收入和农村重大改革情况;
(十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
(十五)民族、侨务、宗教工作情况;
(十六)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情况;
(十七)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情况;
(十八)本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情况;
(十九)重大自然灾害,在国内外造成较大影响或给公民生命财产和国家、集体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重大事件、重大事故及其处理情况;
(二十)常务委员会任命的人员重大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
(二十一)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就重大问题提出的质询,市人大代表或公民就重大问题依法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的控告、申诉的办理情况;
(二十二)常务委员会组织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报告的事项;
(二十三)办理市人民代表大会议案和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意见的情况;
(二十四)全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有关事项;
(二十五)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或常务委员会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
(二十六)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六条 下列重大事项,应当向常务委员会征求意见并向常务委员会备案:
(一)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二)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设立、变更或撤销方案;
(三)乡(镇)和城区街道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方案;
(四)市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
(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重要改革措施;
(六)常务委员会认为需要向常务委员会备案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下列机关或者人员可以依法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重大事项的议案或者报告:
(一)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
(二)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三)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四)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
第八条 有关重大事项的议案或者报告的提请程序:
(一)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出的,直接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二)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提出的,经政府常务会议、院长办公会议、检察长办公会议通过后,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三)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依法联名提出的,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四)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或者报告,经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建议议程后,提请机关应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报送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提出的议案或报告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九条 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的重大事项的议案或报告,应当采取规范的书面形式,内容应当真实、完整,主要包括:
(一)基本情况;
(二)有关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
(三)决策方案;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统计数据等其他有关资料;
(五)在实施与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或报告时,议案或报告的提出人应当到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可以就有关问题提出询问。议案或报告的提出人必须在会议期间作出答复。
第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之前,相关专门委员会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必要时可以通过市人大代表、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等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常务委员会可以就重大事项举行听证。
第十二条 常务委员会对重大事项作出的决议、决定,有关机关应当认真执行,并应在两个月内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执行情况。必要时,向市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讨论重大事项的报告,不需要作出相应决议、决定的,经主任会议决定,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有关办事机构将讨论的意见、建议转送报告机关。报告机关应当自收到意见、建议之日起三个月内(遇有特殊情况的至迟不超过六个月),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办理结果。
第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对审议的重大事项,认为需要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在执行常务委员会关于重大事项的决议、决定过程中,认为需要变更决议、决定的有关内容,应当书面报经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在决议、决定内容变更之前,原决议、决定应继续执行。
第十六条 对应当报请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不报告或者越权作出决定,以及对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不执行的,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法提出询问、质询,必要时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并根据具体情况责令变更、依法撤销有关机关越权作出的决定,或者在职权范围内依法作出决议、决定。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对于重大事项报告不实,或者在答复询问、接受特定问题调查时隐瞒实情,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法追究有关机关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由常务委员会或者授权机构向市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汽车货运产业发展奖励办法的通知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


赣市府办发[2006]3号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汽车货运产业发展奖励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赣州市汽车货运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六年元月十九日




赣州市汽车货运产业发展奖励办法



一、指导原则

为配合我市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汽车货运产业发展,促进汽车货运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市府发[2005]45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二、奖励范围

1、在市本级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汽车货运企业;

2、引进外省(或区域外)货运企业到市本级落户的有功人员;

3、年发放在市本级落户企业货运汽车消费贷款1.5亿元以上的市农行、市工行、市建行、市中行、市商业银行和市农村信用联社6家金融机构;

4、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汽车货运产业有关政策成效比较突出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和交通局长。

三、奖励办法

1、货运企业。对新成立拥有60辆5吨以上货运车辆的运输企业(已挂靠本地公司的车辆除外),或原汽车运输企业新增60辆5吨以上货运车辆(已挂靠本地公司的车辆除外)的货运企业,当年或以后年度新增营运税(为营业税、车船使用税和企业所得税之和)地方所得部分以30万元为起点,每超30万元奖励9万元,但最多不超过200万元。

2、对引进外省(地)货运企业到市本级注册登记的单位或有功人员,所引进企业当年新增税收地方所得部分以30万元为起点,每超30万元奖励1万元,但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

3、对年发放货运汽车消费贷款超3000万元的市农行、市工行、市建行、市中行、市商业银行和市农村信用联社6家金融机构,其当年所支持的单户货运企业当年新增税收地方所得部分以30万元为起点,每超30万元奖励3万元,但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60万元。

4、对当年货运汽车企业新增营运税费(营业税、车船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工商管理费和运输管理费)地方所得部分比上年增收20%以上的县(市、区)分管领导和交通局局长(不计总人数),奖励2万元,但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四、申请与审核

1、企业于年度终了,次年3月底前向市交通局和市财政局提出书面报告,并附有关资料。

2、市财政局、市交通局根据企业申报材料及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提供的有关数据进行审核,并上报市物流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审批。

3、市财政局根据市物流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审批意见,将资金直接拨付给企业。

五、县(市、区)政府对所属货运企业的奖励参照本办法执行,奖励给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资金,按隶属关系由县(市、区)财政自行负担。

六、本办法从2006年1月1日起执行。